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旗袍为何长久不衰?

2011/11/28阅读人次/5465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本世纪20年代以后,一领青布旗袍,成为女学生的便装。随着汉族妇女的普遍模仿,推陈出新,旗袍一度成为中国妇女的主要服装。在一些外交场合,旗袍甚至被视为中国妇女的国服。…

旗袍为何长久不衰?

  历史是无情的,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清代的服饰成了革命对象。然而,历史又是有情的,作为满族女装之一的旗袍,却得以保全,而且经过改制后,成为体现中国民族特色的女服之一。本世纪20年代以后,一领青布旗袍,成为女学生的便装。随着汉族妇女的普遍模仿,推陈出新,旗袍一度成为中国妇女的主要服装。在一些外交场合,旗袍甚至被视为中国妇女的国服。如今,中国的旗袍不仅在东方的一些国家中流行,而且连欧、美等地一些身材苗条的妇女,也竞相仿效。如当今流行的中式领和开衩的旗袍裙等,都脱胎于旗袍样式。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曾说:"在我的晚装设计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的灵感来自中国的旗袍。"旗袍最早并非为满族贵妇人所专宠,而是满族男女老少共着的衣服,一年四季,同一式样,仅有单、夹、皮之分。满人又称"旗人",旗人所着之袍,故称旗袍,满语称为"衣介"。这种旗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简洁化的连衣长裙。 

  最早的旗袍是一种四开衩长袍。基本款式是圆口领、窄袖、左衽,衣摆四面开衩,有如绊,束腰带。它的形成与满族长期在高寒地区过着迁徙不定的半游牧生活有关。道光时京城《竹枝词》云:"珍珠袍本属官曹,开禊衣裳势最豪。"满族入关后,男女所着旗袍稍有区别,男子的旗袍是"马蹄袖"式的,袖口狭窄,上长下短,袖口盖在手背上。袍的两侧开衩,腰束布袋,上系小刀、匙、箸等日用品,男式旗袍便于骑射,又称"箭衣"。满族妇女的长袍最初不用马蹄袖,袖口平而较大,长则可掩足,领口也较低。如不用领时,往往在颈间围一条领巾。清初旗袍实物,在内蒙古白音尔灯荣宪公主墓曾有出土,保存完整的共有两件,都以绸缎制成,上施彩绣,式样为圆领,镶一条狭窄的黑边。所绣的纹饰也很有时代特色,如其中一件:用深黄色面料,上绣数十只彩蝶,彩蝶之中又间以彩云及花卉;在胸背、两肩及膝盖部位,又各绣两对大蝶,作相对戏舞状,袍的下缘,还绣有山水、八宝等吉祥纹样。整件服装造型简练,纹样精美,色彩素雅。 

  清王朝建立后,满族成了统治民族,渔猎经济为农业经济所替代,不少旗人脱离了狩猎经济的骑射活动。加之汉文化的影响,旗袍不断汉化,用料和式样也逐渐改变。如女式旗袍,在领口、衣襟、袖口等处,都加镶了花纹或彩牙,使服装更加俏丽,款式多为宽袍大袖,袖宽8寸至1尺,下摆不开衩或仅两边开衩。贵族和富户人家的妇女所穿的旗袍,大多用绸缎制成。 

  辛亥革命后,汉化了的旗袍,特别是二三十年代女学生喜爱穿的蓝布旗袍,形制有了较大的改变。宽松款式改为紧腰身,袍长也改短,最短者在膝盖以上,两侧开衩长短不一。半个世纪以来,旗袍式样多变,先是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转而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后来索性省去了领子。袖子的长、短、宽、窄也不断因时尚而变化,最长的可及手腕,最短的则至裸露上臂。 

  旗袍长盛不衰的原因,从经济上看,省工省料,穿着便利。历代女服,从头到脚极为繁复,既有上衣、下裙之分,又有各种装饰、配件;而旗袍一领,能代替衣裙,而且简易旗袍的用料和做工都较节省,因而受到大众妇女的欢迎。 

  然而,旗袍受到人们的青睐,更主要的,还在于它恰如其分地显现了女性胴体的曲线美。线条简洁流畅,一气呵成,显现出"高贵的单纯"。美国著名服装设计师肖佛尔教授在1920年就曾指出:中国服装的风格是简练、活泼的,它的式样是更多地突出自然形体美的效果,优雅而腼腆,这比华丽、辉煌的服装更有魅力。中国姑娘与西方年轻女子相比,似乎更显得纤细、秀丽,更具有曲线美。这也许是旗袍在中国长盛不衰乃至影响国外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加坡人对中国的旗袍评价很高,他们吸收融合了西方套装特色而设计的旗袍,尤引人注目。他们在保持长条形衣身的造型基础上,在领部、袖部,及衣身长短和某些装饰性结构上吸收西方某些连衣裙或套裙的特点,成为形式变化丰富,结构简洁,富有整体感和现代美感的服装样式,大受新加坡和华人妇女的欢迎。 

  旗袍既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又符合当代女性的审美情趣;既有定形的曲线美,又有朦胧的模糊美;既可以表现雍容华贵,有时又可以展示清纯大方,因而近百年来,纵然各式女装像走马灯似流转变换,旗袍却能以稍变应万变,在变幻莫测的时装潮流中稳稳地站住自己的阵脚。 

 

66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