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款式与流行 旗袍杂谈

2013/10/22来源/城市晚报阅读人次/2510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旗人之袍称之“旗袍”。依稀记得当年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张曼玉曼妙的腰身裹在华丽的旗袍里,风韵千般,惊鸿一瞥间,直叫你心生叹啘。后来台湾导演王子又以一代旗袍大师林文宣为题,专门拍了一部叫《旗袍》的电影,再度引燃国人的旗袍热。…

款式与流行 旗袍杂谈

  东北服装的款式变化可追溯的年代虽然不长,但终究与其他各地血脉相通,特别是中原文化的浸染,要论地域特色,满族旗袍那是绕不过的。

  旗人之袍称之“旗袍”。依稀记得当年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张曼玉曼妙的腰身裹在华丽的旗袍里,风韵千般,惊鸿一瞥间,直叫你心生叹啘。后来台湾导演王子又以一代旗袍大师林文宣为题,专门拍了一部叫《旗袍》的电影,再度引燃国人的旗袍热。
  其实,这一被誉为“国服”的旗袍最初并非女性专属,民国时期满族男女老少共着。四季同一样式,仅从单、夹、皮、棉上做以区分。某种意义上,后来的连衣裙可视为旗袍的变异。有人考证,旗袍也并非源于清代,它的形成,同样凝聚着几千年民族文化的积淀。
  满语称旗袍为“衣介”。箭袖因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平日挽起,放下可御寒。我们在宫廷戏中经常看到,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要行一种“放哇哈”的礼节,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云师傅早年做过旗袍无数,她的手艺映照出新民胡同昔日的市井格调。这种对身形格外挑剔的款式,并不适合四肢活动,所以也只作为礼服,专为特定日子或特定人群而制。用云师傅的话说,华丽但不实用。
  我们总是能从一些电影里发现流行的线索。上世纪八十年代,长影有部片子叫《街上流行红裙子》,这还是我国第一次直接以时装为题材的影片。人们霎时眼前一亮,演员姜黎黎身穿红裙子的形象,至今令许多人记忆犹新。那一年的长春,街头裙裾翩跹,裙装一时风靡。
  万慧云师傅当年在清明街开成衣铺,这些她再熟悉不过。74岁的她还能清楚记得一部电影给她生意带来的火爆,她激动地形容“那年的裙子做海了。”
  和刘师傅一样,万师傅的手艺纯粹是自学得来。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在新民胡同做活,当时还在电机厂上班,下班后去别人的服装店取活,晚上回家做。有个张大爷开的服装店挺有名,他的活也多。一条裤子做工才一块七,上班月工资才20元,每月一般能做10条裤子,也是一大笔收入。
  后来又去国贸、百货大楼,因为这些地方都有面料专柜,早年有面料的地方必有做成衣的,也是一种产业衔接。最后落脚清明街上,树起了自己的牌子“百花制衣”,那是1982年。提到“百花”,万师傅脸上难掩自豪,“那一带的老街坊都知道,清明街上第一家。”
  还好,万师傅的手艺三女儿徐艾莉继承了下来,从17岁跟着母亲学艺,徐师傅也干了30多年。只是服装店因清明街拆迁挪到了北方市场,但一直沿用母亲创立的“百花”。如今母亲年事已高,她独自挑起大梁,偶尔母亲也会来店里坐坐,感受一下量体裁缝那些单调却新鲜的迎送客套。她说干了一辈子,到老还是喜欢。
  徐师傅对服装的理解比她母亲又进了一步,明显感觉与国际潮流的靠拢。她反复强调一点,服装定制未来的趋势,一定不是现在这样低端化的需求,而应该成为富人的专属,因为这种个性化需求所付出的成本,远远超出流水线上的批量生产,更重要一点,这是量体裁衣,精准度也更高。
  正巧有位特体顾客拿布料询问,徐师傅根据他的体形特点为他设计了一款短风衣,他欣然同意。顾客一边配合量尺一边调侃自己的体形,并抱怨买不到合体衣服。200元的手工费顾客并没觉得贵,他说去大商场看过,一件差不多的风衣至少要1000多块,定制连工带料才500元。当然,关键还要看师傅的手艺。
  说到流行,徐师傅认为服装的魅力就在于千变万化,任何时候都会有新的流行,但有些根本的东西会一直保持。比如眼下她刚做的这件风衣,就是“大地风衣”的改版。上海大地风衣的飘逸与简约,独具一格的都市风情,尤其为白领女性所钟爱。再比如《追捕》里杜丘穿的M65风衣,竖起的领子简直酷毙。品牌与明星,始终是最能制造流行的元素。还有《血疑》之后的日本原型,韩剧之后的韩版。
  徐师傅对流行款式有极高的敏感,顾客打她眼前一过,她都能迅速捕捉到流行的气息,并能临摹出样子,大品牌的服装款式,她能仿得一模一样。难怪同行们都要高看她一眼。
  东北人穿衣照比南方有更多选择余地,因为这里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会有流行的主打,季节与季节之间的过渡,也不会那么突兀,更细化出一些两相兼顾的新式样。
72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