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花样年华之后 旗袍行情看涨

2007/04/20作者/陈莉(撰文) 黄庆(摄影)来源/上海新闻阅读人次/3495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收藏的冷热,是衡量历史余物现时价值的一种尺度。15年前,当张剑明买下他的第一件旗袍时,还很少有收藏家认识到这一类藏品的价值………

收藏的冷热,是衡量历史余物现时价值的一种尺度。15年前,当张剑明买下他的第一件旗袍时,还很少有收藏家认识到这一类藏品的价值。而张剑明比别人更早看到了。他所收藏的全部是上世纪30、40年代的旗袍。

年轻的旗袍收藏家

在一个明媚的午后,阳光斜射进了老上海茶馆的矮小窗户,记者见到了张剑明。打开老家具的抽屉,一件件老式旗袍静卧在那里,张剑明抚摩着自己精心收藏的宝贝,意味深长地说:“别看这些是70多年前的东西,它们现在依然很摩登。”

张剑明是一位上海旧物的收藏家、也是个商人,出于一份怀旧的喜好,他20多岁就开始玩弄这些老上海的旧物。文质彬彬的他看上去略显清瘦,常在  不经意间透出点“文化味”。

他的学历虽然只有中专毕业,但他却认为,自己做学生时没学到一技之长,倒是啃了一肚子杂书。正是这些杂书,让他初步领略到上海的过去,萌发了收藏、研究老上海历史资料的想法。张剑明的父亲是位教中国通史的老师,平时喜读书、买书,家中藏有大量线装古籍。张剑明从小在书堆中长大,书熏陶了他,也使他养成了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随着年龄增长,他渐渐对老上海的历史产生了兴趣。

于是,从老爷电话机、煤气灯、牛奶瓶、汽水罐、饼干听、饮水机、留声机,一直到租界的门牌、灭火器、警棍、警帽、汽车牌照、电话号簿、旗袍……都在他的收藏范围之内。如今他已是一个搞了18年“老上海”收藏的人,而年纪只有42岁,在收藏界绝对算得上年轻。

时尚的老式旗袍

但是,收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收藏旗袍更是难上加难。一件完好的旗袍,应该是做工良好,无残破、污损(无法清除),配件包括纽扣、纽头无缺失,镶滚盘绣嵌等工艺精致上品的。由于纺织品服饰本来在穿用时就存在磨损老化,收藏时更难免有纱线脱散,颜色褪败,饰品散失等问题发生,所以要找到一件真正完美无缺的旧旗袍也是相当不容易的,而张剑明就收藏了100多件这样的旗袍。

有人说当时的上海旗袍才算得上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时装,外国衣料的源源输入,沪上各大报刊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无疑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由于旗袍的修长适体正好迎合了东方女性玲珑的身材,在上海滩备受青睐。而加入西式服装特点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从上海风靡于全国各地。这样,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为30、40年代旗袍的主流。

在他的旗袍藏品中,可以看到,花色各有不同,面料也全然不一,有丝绒、丝绸、甚至还有近两年最流行的蕾丝,黑色蕾丝呈半透明状,透出的是性感和妩媚,既保持了传统韵味,又充分体现时尚之美。100多件旗袍,每件都是民国时期手工缝制,款款精绣细缝,精美绝伦,高领三粒扣、低领的、无袖的、还有短袖的,从花纹面料到款式韵味,全然不同,这分明显示了当时对上海摩登女子的精心设计。

曾经的摩登时代

现在,上海也有人开始陆陆续续收藏老旗袍,不过那是继《花样年华》后,电影中媚丽的旗袍装饰,使之成为最流行的时尚,在许多人穿上旗袍的同时,老旗袍也成为了收藏新宠,身价倍增,行情看涨,听说还有不少日本人专程来上海寻觅老旗袍。

而张剑明在10多年前就开始留意并收藏老旗袍了,民国时期中西方文化的融会,传统与时尚的交锋,给服饰造成一种兼收并蓄、多样而又有特点的艳丽之美,而旗袍就是这种美的一个典型。张剑明说那个时代的物什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最能体现上海的风情。

因此他不但收藏当时的旗袍,还收藏一切和旗袍有关的老物什。在他的茶馆内不仅有精美的旗袍,还摆放着一台老式缝纫机和当年裁缝店里专用市尺和面料图,面料图里集中了几十种不同花式的样品,像照相簿一样厚厚一本,每一面都夹着一块面料样品,浓浓的老上海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眼前仿佛看见一个衣着华丽的少妇坐在戴眼镜的老裁缝旁边,正为选择衣料而犹豫不决,她一页页翻寻着手中的样品簿,看看这个也好那个也喜欢……这就是那曾经的摩登时代。

上海旗袍变奏曲

上世纪20年代中期:旗袍刚在上海出现时,袍身宽松,袖口宽大,袍长至脚面,四周作滚边。有时,摩登女子在上袄外罩一件无袖的马甲,和旗袍一样长,这就是后来流行的旗袍前身。马甲式旗袍一经出现,迅速风靡全国。而敢于领服饰之先的上海时髦女性又不断将旗袍进行改良,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款式。

上世纪30年代初期:旗袍的下摆逐渐收敛,腰身及袖口相应缩小,长度缩短至小腿;30年代中期,领口增高,可装三个纽襻,长度又加长,四周的滚边变窄。为便于行走,下端衩高至大腿,合身的裁剪,充分显示了女性的曲线美,尤其使隆胸丰臀的女子更加显得婀娜多姿。

上世纪40年代:日寇入侵,物质匮乏。为节约布料,领口又变低了,还干脆取消了袖子,长度刚过膝部,原先繁琐的镶边,由宽到窄到无;40年代末,中国女性,几乎都穿上了旗袍。

上世纪50年代后:由于种种原因,旗袍退出了女装的历史舞台,在民间一度绝迹。直至八十年代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复苏,旗袍这种曾为中国女性喜爱的服装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74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