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刘旦宅:画出了林黛玉病弱背后那一抹坚强

2015/08/11阅读人次/8237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今年是不朽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红楼梦》与绘画的结缘几乎和小说的问世同步,以《红楼梦》绘画闻名于世的画家代有传人。而在当代,四年前去世的海派艺术家刘旦宅生前所创作的《红楼梦》国画系列作品,无疑是同类题材中影响最大的。…

刘旦宅:画出了林黛玉病弱背后那一抹坚强

刘旦宅

今年是不朽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红楼梦》与绘画的结缘几乎和小说的问世同步,以《红楼梦》绘画闻名于世的画家代有传人。而在当代,四年前去世的海派艺术家刘旦宅生前所创作的《红楼梦》国画系列作品,无疑是同类题材中影响最大的。

刘旦宅:画出了林黛玉病弱背后那一抹坚强

除了单个女性题材的拓展,刘旦宅还特别关注一些女性群体题材的挖掘。这幅《栊翠品茶图》描绘了宝玉、妙玉、黛玉、宝钗在同一时空下的一次活动,四人围绕茶器、茶叶和茶水有一连串微妙的对话。宝玉与妙玉、黛玉与宝钗两两成对,居于画面的突出地位,成斜线展开;左前方是茶炉、案几和茶具,后面衬以荷花通景屏,构图对称而均衡,色彩丰富而鲜艳,尤其是人物表情彼此呼应,四人之间微妙的关系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红楼梦》与绘画的结缘几乎和小说的问世同步

康熙五十四年(1715)农历三月初七日,刚刚接任江宁织造的曹頫在一封奏折中提到:“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恐长途劳顿,未得北上奔丧,将来倘幸而生男,则奴才之兄嗣有在矣。”这分奏折中提到的曹頫之兄曹颙的遗腹子如果真是个男孩,如果这个男孩果真就是曹雪芹,那么,今年正是曹雪芹诞生300周年。两个半世纪以来,他所创作的《红楼梦》不仅没有因为岁月的磨损而减去其光环;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愈益显示出其迷人的魅力。一部《红楼梦》,堪称是千古绝唱,至今仍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

其实,不仅是小说《红楼梦》,后世无数对其进行探索、研究和用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再创作的人们,他们倾其毕生心血所留下的各种著作和作品,其中一部分也已成为“红楼绝唱”:胡适、俞平伯、周汝昌、李希凡、冯其庸的《红楼梦》研究,余集、改琦、费丹旭、刘旦宅的《红楼梦》绘画,以及徐玉兰、王文娟、陈晓旭所创造的宝黛角色,都将永远留驻在我们心头,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红楼”记忆。

《红楼梦》与绘画的结缘几乎和小说的问世同步。还早在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在小说还未完全写定、仅在作者至亲好友小范围内传阅和评点的同时,在庚辰本第二十三回有关黛玉葬花的描写之上,就抄有脂砚斋写于该年的一条朱笔眉批云:“此图欲画之心久矣,誓不遇仙笔不写,恐亵我颦卿故也。”其后,又抄有畸笏叟写于丁亥夏(1767)的一条朱笔批语:“丁亥春间,偶识一浙省(新)发,其白描美人,真神品物,甚合余意。奈彼因宦缘所缠无暇,且不能久留都下,未几南行矣。余至今耿耿怅然之至,恨与阿颦结一墨缘之难若此,叹叹!”据推测,畸笏叟提到的这位擅长“白描美人”的“浙省(新)发”,有可能就是浙江仁和人余集,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候选知县。丁亥年他正好29岁,中进士第二年,既符合“浙省(新)发”的身份,又与批语中所说“彼因宦缘所缠无暇,且不能久留都下”对景。余氏擅绘仕女,时有“余美人”之称,这也和畸笏叟所云“其白描美人,真神品物”相合。畸笏叟等人的心愿不知最终是否了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当《红楼梦》第一个印本即程甲本问世时,书前就已有了24幅绣像插图,连书名也标以《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自这以后,以《红楼梦》绘画闻名于世的画家更是代有传人,除了上述余集,还有晚清改琦、费丹旭、汪圻,以及民国时期海派画家叶曼叔等人,这一脉传到当代,则首推刘旦宅。

刘旦宅:画出了林黛玉病弱背后那一抹坚强

《十二金钗·黛玉葬花》(清)费丹旭费丹旭生于嘉庆六年。他少时便得家传,后与画家冯箕、倪士惠、汤贻汾、张熊,鉴赏家张廷济等均有往来。他的肖像画独具一格,其所绘仕女,秀润素淡,潇洒自然,格调柔弱,用笔流利,轻灵洒脱,有“费派”之称

刘旦宅的《红楼梦》绘画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超越

在表现内容上,刘旦宅拓宽了《红楼梦》绘画的题材范围,极大地丰富了《红楼梦》的艺术画廊。历史上的画家大都以《红楼梦》主要女性中的单个人物特别是十二钗为表现对象,每人选取其最具代表性的情节和场景作为素材,诸如宝钗扑蝶、黛玉葬花、湘云醉卧、晴雯补裘之类。虽然不同的画家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就题材来讲,是彼此重复的。刘旦宅也画这类题材,而且有的画过多次,但他更着意于题材的拓展。例如宝钗,除了扑蝶之外,还截取她怡红夜宴时掣得一支题有“艳冠群芳”的牡丹签的瞬间场景,表现了这位少女“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特殊情韵;又如黛玉,除了葬花之外,还画她喜欢李义山的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表现了这位少女独特的审美趣味;还有晴雯,除了画补裘,还画她撕扇,表现了这位少女任性娇嗔的个性特点。由此可见画家对于小说内容的稔熟,和善于取材的独到眼光。

除去主要女性,刘旦宅还把笔触伸向那些前人很少涉及的大小丫鬟。他所创作的《红楼梦人物集》四十开册页,就分《梦影钗光集》和《红奴小影录》两册,其中第二册画的都是丫鬟,如平儿理妆、紫鹃留镜、莺儿编柳、翠缕拾麟、龄官画蔷、小螺标梅等等,都是前人没有画过的题材。可以说,把表现的对象拓展至大小丫鬟,这是刘旦宅对《红楼梦》绘画的重要贡献,它突破了过往《红楼梦》人物画主要围绕十二钗结撰的局限,极大地丰富了《红楼梦》人物艺术的画廊。

除了单个女性题材的拓展,刘旦宅还特别关注一些女性群体题材的挖掘。如栊翠庵品茶,是宝玉、妙玉、黛玉、宝钗在同一时空下的一次活动,四人围绕茶器、茶叶和茶水有一连串微妙的对话,要将这一场景转化为绘画实属不易。刘旦宅以巧妙的构思,将这一复杂的场景转化为可视的画面:其中宝玉与妙玉、黛玉与宝钗两两成对,居于画面的突出地位,成斜线展开;左前方是茶炉、案几和茶具,后面衬以荷花通景屏,构图对称而均衡,色彩丰富而鲜艳,尤其是人物表情彼此呼应,四人之间微妙的关系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上述《栊翠品茶图》还只是一幅普通尺寸的作品,那么《藕香榭咏菊图》长卷则称得上是一幅巨制。画面表现第三十八回群芳在藕香榭咏菊的热闹场景,居于画面中央的无疑是夺魁的黛玉,其左右依次展开的是宝玉、宝钗、探春、迎春、李纨、湘云共7位“主子”,再加上14个丫鬟,一共21人。整个画面以人物为中心,各分成六个组合,彼此之间神态各异,服饰鲜艳,疏密有致,互为呼应;其间再衬以菊花、橘树、枫树、秋芙蓉、绿竹和雕梁画栏,可谓错金镂彩,绚烂至极,是一幅完全没有前人依傍的用心的大制作,当得上“呕心沥血”四字。

在人物刻画上,刘氏一反传统仕女画的程式化手法,变传统仕女画的病态美为健康美、青春美、生命美。晚清以降的仕女画都有一个共同的痼疾:人物造型和开相都呈现了一种病态美,两目似蹙非蹙,所谓“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一个“愁”字和“病”字,正是病态美的典型体现。刘旦宅一改这种痼疾,根据小说所提供的艺术描写,选取最典型的情节和场景,以饱含情感和律动的笔墨,刻画出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青春和生命之美。宝钗的端庄涵浑,探春的精明果敢,湘云的天真烂漫,黛玉的孤寂傲世,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同时每个人都具有一种青春和生命之美,从而和传统仕女画的病态美彻底划清了界限。

即如黛玉这样一个多愁又多病的少女,刘旦宅也没有像传统仕女画那样,把她处理成一个病西施的模样。画家当然画出了她“多病多愁身”的形体特点,因为不这样也就不成其为黛玉;但画家在刻画这一形体特征的同时,又突出了她孤寂傲世的精神气质,和清高飘逸的诗人本色。因此刘旦宅笔下的黛玉形体虽是瘦弱的,但其内心是坚强的,孱弱的外表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在其笔下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刘旦宅之所以能刻画出红楼女性的青春美和生命美,和他对小说人物年龄的准确把握有着密切的关系。历来《红楼梦》仕女画都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物的年龄画大了,显得过于成熟;包括我们很多读者也有这样的错觉,心目中的年龄和小说实际的描写有很大的距离,他们所接受的往往是其熟悉的越剧《红楼梦》里的人物年龄。刘旦宅通过细读和钻研文本,对人物年龄的把握就比较符合小说的实际描写,年龄相对偏小,因而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显得青春而有活力。

在艺术形式上,刘旦宅也颇多新的尝试。历来的《红楼梦》绘画除木刻版画外,多为卷轴画和册页,很少有大制作。刘旦宅突破了前人“短制小景”的格局,赋予了《红楼梦》绘画以大的气局。除了上面列举的《藕香榭咏菊图》长卷外,其最有代表性的巨制,当首推《红楼十二金钗》十二通景屏。该题材虽是常画的十二钗,但此画将12个人物设计成连屏图式,即每个人既在一图中单独出现,又相互关联,从而把12个人物统一于一个整体的形式之中。画家巧妙地用屋檐、树木、花卉、山石、屏风、陈设等将12幅图串连在一起,通过相邻之物的勾连和延伸,转换画面和内容。由于彼此之间要有衔接和过渡,又由于背景和场景错杂众多,因而画面异常丰富而复杂,画家费时半年多才完成。试想,把这十二通景屏一字儿摆开,那是一幅何等规模的大制作!站在前面细细品赏,真可谓移目换景,其乐无穷。

除了传统的卷轴、册页、手卷、通景屏外,刘旦宅还尝试将《红楼梦》绘画和现代生活相结合,让其走进寻常百姓生活。著名的《金陵十二钗》邮票现已成为集邮爱好者争抢的收藏对象,其实除了这套邮票,还有《红楼八美图》明信片、《红楼梦国画月历》和用上述《红楼十二金钗》制作的邮币卡。我有幸和刘旦宅、胡邦彦两位先生一起参加了后者的签名仪式(胡是这套绘画的题咏者,我则是当时上海红楼梦学会会长),那是1996年夏天的一个早晨,我们三人按时到达时,外面早已排起了长队,我记得一个小时不到就售完了。

刘旦宅:画出了林黛玉病弱背后那一抹坚强

刘旦宅晚年有一个重画《红楼梦》的计划

刘旦宅之所以与在《红楼梦》绘画领域多有开拓,无疑和他对小说的酷爱与钻研分不开。不仅他本人,连同他的孙女,也受其影响,成为一个“小红迷”。两年前,一次拍卖会上出现过一幅刘先生题为“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作品,由于题材少见,上款可靠,当时竞价激烈,最终以四十七万成交。事后,家人在一起议论此事,正说到这句诗句的出处,殊不知当时年龄才十岁出头的“小红迷”竟然捧出了《红楼梦》原著,翻开其中一页,说是“爷爷画的在这里”!本来,这只是小说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的一个过场情节,一般研究者也未必注意,但刘先生注意到了,把它转换为绘画;他的小孙女也记住了,一下子就找到了出处;可见这个家庭浓郁的《红楼梦》氛围。

在与刘先生生前的一次交谈中,我曾问起过他今后有没有画《金瓶梅》的打算?他连连摇头。我问为什么?他说:“绘画是要表现美的东西,《金瓶梅》虽然也是名著,但它主要是审丑,不适合用绘画来表现。不画性不成其为《金瓶梅》,一画性就很容易画成春宫画。”这不经意的交谈,却真实反映了画家的艺术信仰和追求,同时也道出了他为何一辈子只钟情于画《红楼梦》的原因所在。从这一意义上说,没有《红楼梦》,也就没有画家刘旦宅;而没有刘旦宅,《红楼梦》艺术画廊也将缺少精彩的一页。

刘旦宅画了一辈子的《红楼梦》,直到生命终结之前,也从未停止过探索。晚年他有一个重画《红楼梦》的计划,已经起好了八十幅草稿,而且请胡邦彦先生题好了八十首诗,可惜天不假年,未能最终完成。现在两人都已作古,听说先生哲嗣天玮有意将遗稿续成,若能实现,则不仅略可窥见先生当年的构思,而且又为“红楼绘画”平添一段佳话。

经典名作

刘旦宅:画出了林黛玉病弱背后那一抹坚强

《红楼梦图咏》(清)改琦

伴随着小说《红楼梦》而创作的清代《红楼梦》插图现存超过50种,其中以改琦所绘的《红楼梦图咏》为《红楼梦》绣像插图中流传最广的。

有人评价,《红楼梦图咏》在脸部特征上,所有的人物几乎相同,均为鹅蛋型脸、黛眉、凤眼、葱鼻、樱桃嘴;在发型头饰上,也只个别做了特别描绘,如巧姐梳双髻、元春戴花冠、王熙凤勒抹额等。但画家对人物动作姿态的刻画却极为生动,表现出小说中养尊处优的小姐公子的优雅娇贵气质,细腻又不失华丽。

刘旦宅:画出了林黛玉病弱背后那一抹坚强

《红楼梦·潇湘琴韵》(现代)叶曼叔

叶曼叔是民国时期海派著名画家。寓居海上,鬻画自给,其花鸟、人物、山水各具特色,尤其擅长仕女人物画,曾创作过多幅《红楼梦》题材国画作品,因对《红楼梦》中不同人物别具一格的艺术处理,颇得好评。

叶曼叔往往选择《红楼梦》中戏剧性的场景来刻画身处其间的人物的细腻的心理活动和人物彼此间微妙的关系。叶曼叔的《红楼梦》绘画构思巧妙,设色华丽,构图均衡。

叶曼叔的父亲是清末民初沪上著名画家叶伯芹(字时熙),其弟叶凤池,子叶大荣,女叶尔莹、叶尔美、叶尔慧也善画,均有画作流传于世。

刘旦宅:画出了林黛玉病弱背后那一抹坚强

《红楼梦·黛玉葬花》(当代)刘旦宅

在人物刻画上,刘旦宅一反传统仕女画的程式化手法,变传统仕女画的病态美为健康美、青春美、生命美。

即如黛玉这样一个多愁又多病的少女,刘旦宅也没有像传统仕女画那样,把她处理成一个病西施的模样。画家当然画出了她“多病多愁身”的形体特点,因为不这样也就不成其为黛玉;但画家在刻画这一形体特征的同时,又突出了她孤寂傲世的精神气质,和清高飘逸的诗人本色。因此刘旦宅笔下的黛玉形体虽是瘦弱的,但其内心是坚强的。

88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