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info@hercity.com

萧红:一代才女凋零的爱

2013/03/13来源/北京青年报阅读人次/4135我要评论(0)

扫描二维码
将本内容分享给手机朋友
关闭
导读:1942年1月22日一个凄凉的冬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萧红在医院里呼出了生命的最后一口气息。十年漂泊,北国的呼兰小城是她的起点,而南方的香港是她的终点。萧红走了,她的生命结束在战争的硝烟中,从此曾经爱她的两个男人萧军和端木一生都生活在萧红的阴影里。…

萧红:一代才女凋零的爱

  萧红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和九龙。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终于在最后这所临时医院里逝世。这时,她只有三十一岁。
  萧红,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中国才女作家萧红,她红颜薄命,被死神紧追不舍,年仅三十一岁便离开了苦难的人世。她的一生如同白雪一样美丽纯洁,在寒风中零落成了泥土。
  1911年6月2日,萧红诞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城的一个大财主家庭,她在这幢小屋里度过了不幸而苍凉的童年。当萧红出落成一个楚楚动人的少女时,由于父母包办婚姻,她和汪殿甲相识,两人在哈尔滨的一家旅馆里同居了很久。之后,绝情的汪殿甲以回家取钱为由,扔下怀孕的萧红扬长而去,再也没有回来。
  重病缠身的萧红走投无路,给当地的报馆写信求援。报社青年编辑萧军得知消息前往旅馆探望,这个求援的少女萧红含着眼泪向他吐露了自己的苦难身世,她写下的小诗美丽而又哀怨,震撼了这个笔名为三郎的东北大汉。在一个暴风雨的黑夜,趁着洪水泛滥,孤苦无助的萧红终于投入了萧军火热的怀抱。
  延伸阅读 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因何成仇
  萧军、端木蕻良与骆宾基都是东北很有才气的作家,在30年代因萧红关系互相认识,后来却成为“仇人”,这是为什么?
   萧红和萧军
  获得自由后的萧红和萧军却又不得不面对贫穷和饥饿的追杀,他们经常出入当铺,四处借贷,而此时的萧红又即将分娩。就在一个三等的贫民医院里,萧红生了一个女婴。然而他们实在养不起这个女婴,医院看门的老大爷把这个孩子抱走了。苦难的身世激发了他们对贫苦人民的感情,使他们的目光共同投向了下层人民的艰难身世。他们坚持共同写作,不久便酝酿出了他们的第一个爱情结晶———一部名叫《跋涉》的文集。1934年6月,他们辗转到了风景秀丽的青岛,在那里度起了精神的蜜月。在一幢小楼里,萧红写下长篇小说《生死场》,这本书此后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坛的重要地位。萧红在此后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
  1934年10月,在鲁迅的支持下,他们搭乘日本货船来到了殖民地上海,住在大陆新村,成了鲁迅的邻居。在鲁迅身边的初期,他们的创作和情感都更加丰盛,而且鲁迅还专为他们设下宴席,以便能介绍一些文坛的朋友给他们认识。为了给萧军准备一件合适的见客礼服,萧红连夜缝制衣服,在昏暗的灯光下熬了一夜,这些绵密的针线里凝聚了萧红的无限情意。
萧红:一代才女凋零的爱
  这是萧红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这段蜜月在两年后不可避免地结束了。萧红和萧军之间发生了冲突,争吵日益激烈,性格暴躁的萧军甚至动手打了萧红。在萧红的身体和心灵深处遍布着难以医治的创伤。后来的人们这样对比萧红和萧军之间的差别:一个多愁善感,另一个坦荡豪爽;一个是长不大的女孩,另一个是血性汉子。萧军说: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萧红说:我爱萧军,今天还爱。他是个优秀的小说家,在思想上是个同志,又一同在患难中挣扎过来的,可是做他的妻子却太痛苦了。
萧红:一代才女凋零的爱
  延伸阅读 什刹海边萧军“蜗蜗居”
  由银锭桥沿北岸漫步西行,在那一排酒吧背后,绿树掩映之中,有一座风格独特的二层小楼。不知人们是否知道,那是著名作家萧军的故居“海北楼”。     
  萧军与萧红的故事,曾是文坛流传甚广的一段佳话。
  为了缓解冲突,萧红动身去了日本,而萧军则回到青岛。客居他乡的萧红仍然思念着萧军,她在给萧军的信里还张罗着要为他买柔软的枕头和被子。但当萧红满含希望地回到萧军身边后,他们的矛盾却发生了进一步激化,猜忌和怨恨变得毫无遮拦,最后分手的时刻终于降临了。萧红是非常珍惜这段感情的,她写了很多诗。虽然很怨恨萧军,甚至骂萧军,但是她内心里还是希望萧军回心转意,她不想舍弃萧军。
  经过一番犹豫和痛苦,萧红把自己的情感和命运从萧军那里收回,转交给了另外一个男人——作家端木蕻良。她赠给端木相思豆和小竹竿,这两件定情物包含了一个受伤女人的心愿。相思豆代表爱,而小竹竿则象征着坚韧与永恒。1938年初夏,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举行了婚礼。端木蕻良与萧红的结合是理智的结合,同时也是很突然的结合。新婚中的萧红正怀着萧军留下的孩子。孩子出生几天后就夭折了,孩子的死了断了她与萧军最后的缘分。萧红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和体贴。萧红和端木相处的岁月里,两人互相勉励,写下了大量的新作,而萧军也找到了新的终生伴侣。
萧红:一代才女凋零的爱
  作品赏析 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
  他们的希望曾随着秋天的满月,在幻想中赊取了十次。而每次都是月亮如期的圆了,而你们的希望却随着高粱叶子萎落。但是,自从八一三之后,上海的炮火响了,中国政府的积极抗战揭开,成了习惯的愁惨的日子,却在炮火的交响里,焕成了鼓动,兴奋和感激。这时,你们一定也流泪了,这是鼓舞的泪,兴奋的泪,感激的泪。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由于被迫东躲西藏,加之医院药物匮乏,萧红的肺结核日益严重,本来就虚弱的身体逐渐走向了崩溃。重病之中的萧红因为沐浴着爱情的阳光,仍然乐观开朗。有一次刮十二级台风,端木忽然在家里接到一个电话,说萧红病危。端木坐了船冒着风浪和生命危险,过海去看她。结果一到玛丽皇后医院,萧红睡得挺好,而且一见他来了还很高兴。端木告诉她护士给他打电话说她不好了,萧红就咯咯咯地笑。其实端木不知道这个电话是萧红自己打的。
  萧红临终时丈夫端木是否在场,这个问题后来成了争论的焦点。端木的家人认为端木始终陪伴在萧红身边,直到她去世为止。而当时一直照看萧红的作家骆宾基则坚决否认端木的在场。骆宾基回忆说,萧红在死前曾经热切地盼望道:如果萧军在重庆我给他拍电报,他还会像当年在哈尔滨那样来救我吧……
  1942年1月22日一个凄凉的冬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萧红在医院里呼出了生命的最后一口气息。十年漂泊,北国的呼兰小城是她的起点,而南方的香港是她的终点。萧红走了,她的生命结束在战争的硝烟中,从此曾经爱她的两个男人萧军和端木一生都生活在萧红的阴影里。
9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热评
0 [$name].
[$content]
支持(0) [$date]